相关新闻视频截图
小猪佩奇因其可爱的形象,引起商标遭抢注。但在那个没有电脑、那个没有ps的年代,我们的邻居“战斗民族”,也设计过可爱的动物商标,散发着超越时间的独特魅力,时至今日仍不时登上热搜。
提到“战斗民族”,大家的印象是“朴拙粗犷”。然而他们一旦小清新起来,也让人萌的心都化了呢。先来看重工业领域的商标设计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,苏联的国家机器对于宣传领域管控很严。僵化的体制规定了当时出版物的印刷字体,必须使用1947年发行的“阿纳托利·舒金杂志字体”,没有第二种选择。
所以抑制不住创造冲动的设计师们,就开始琢磨了,既然主体被框死了,就在细节上搞“局部创新”。
于是就有了机械厂的“鸡头”、冶金车间的“鹿角”和建材工厂的“大象鼻子”。
这个“鸡头”、“鹿角”和“大象鼻子”可不是随便加的。要充分体现其功能属性。你看“鸡嘴”多像扳子,“鸡眼睛”又像螺丝钉,一看就是机械厂的。“鹿角”像一把叉子,象征冶金;“鹿腿”空挡像车间走廊的拱顶,合起来不就是“冶金车间”嘛。大象的鼻子弧度像椅子的把手,这是建材工厂没跑!
我们再来看一组轻工业的。人家虽然这轻工业是弱项,但是商标设计可不弱。
比较著名的分别“是蜜蜂与花朵”、“孔雀”以及“小鹿”的形象,主体没有用到字母,就减少了一个审查环节。因为这组涉及日用品,所以应该好猜。
答案分别是:糖果厂、棉纺织厂、玩具厂。
蜜蜂采蜜酿造甘甜不难理解,那为什么不是蜂蜜厂或砂糖厂呢?请大家看看“蜜蜂”的翅膀,像不像拧好的玻璃糖纸?而圆形的花芯又像一颗糖果,花瓣是糖果礼盒的形状。所以与糖果有关的意象全都指涉于此了。
“孔雀”的身体一匹抖开的棉布不难理解,但是说造纸厂也没问题啊。那么请看孔雀的羽冠,那就是区别棉布和纸张的关键所在了。那就是三根尖端触碰在一起的“针”啊!
第三个商标,那个小鹿的形象颇像是迪斯尼经典动画《小鹿斑比》。
《小鹿斑比》剧照(1942年)
鉴于商标越简单,解读空间就越大。这个商标的新奇之处,是在于小鹿的身体被抽象成了“张开双臂的小孩”;而小鹿的耳朵和脑袋,则可以解读成“三个气球”。所以设计师给出的解释是:“这是个放飞气球的小孩”。
当然,这些充满灵性之美的商标,从来没有出现在苏联主流的视线里。都用在边角料、赠送手册、不起眼的展架上了。对那些“离经叛道”的设计师们,也许够仁至义尽的了。
可是如今,那些当时所谓的“主流”都到哪里去了呢?要么湮没在历史的潮水里;要么留下来的,也是大而无当、笨拙臃肿,徒然成为人们的笑柄。
而那些躲在角落里的灵光乍现,却像灰烬中的钻石,被时间这条最结实的线穿起,向世人展示出永恒的魅力。